初学写作者的误区

初学写作者容易进入误区,即便在有人指导的情况下,也容易进入误区。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,并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初学写作者需要逐渐摸索,模仿名人的作品,模仿名人的语言风格,但又很容易进入名人的思想窠套,也很容易进入误区。

初学写作者的误区

有人说,初学写作者要善于模仿名人的作品,可以走捷径,而不至于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跌倒次数太多。模仿名人固然可以迅速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,但名人的作品有很多问题,并非是初学写作者能够看到的。名人的作品能够传播,并非一定是名人写的好,还有很多传播学的规律在里面。倘若读者不加分辨地模仿名人的作品,就很容易模仿了劣质的作品,有东施效颦之嫌。名人并不一定是作家,有些名人是演员,有些名人是播音员,有些名人是政客,有些名人是商人,还有很多其他行业内的名人,都要写作,都要出书赚钱,哪怕不赚钱,也要出书,起码对得起名人的身份。他们写的文章不一定是自己写的,很可能有人代为捉刀。也有自己写完之后请一些作家代为润色的,只要文笔通顺就可以发表了。这样的文章只是借助名人的名气出名,却并不一定写得好,甚至有的还不如中学生写的好。倘若初学写作者模仿这样的文章来写作,就只能算是中学生的水平,而不能有什么独创性的表现。况且名人有很大的名气,不能随便写,也就不能实现真正的言论自由,当然也不能体现思维的快乐,不能给很多人以思想的启迪。这样的文章看与不看都没什么关系,只不过迎合一些追逐财富以及窥探他人隐私的人。真正的读者不会读那样的文章,或者只是休闲式地阅读,而不会当成正经书来看。

即便是作家写的文章,也有一些质量不好的,就好像古代诗人写诗一样,写了上千首诗,只有那么几首是可以传世的。只看诗人的代表作就可以了,既然是代表作,就能够代表诗人整体的创作风格。倘若要研究这个诗人,就要通读诗人所有的诗作,而且还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家庭状况、人生各个阶段的状况等等。读作家的文章也是如此,只是看他们的代表作就可以了,毕竟作家们的作品非常多,一个人穷其一生,也不可能把历史上出现的所有作品都读完,不可能完全解读所有的作家,只能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来读,进而了解作家。要想研究作家,就要把作家所有的作品全都读完,还要了解他的生平、家庭状况、人生各个阶段的状况等等,进行研究性阅读之后就可以模仿了,哪怕只是模仿了一半,也算是成功。一个作家能够扬名立万,关键是他们有自己的风格,尤其是那种独特的语言风格,结构故事的方法,抒情的方法等等,都具有独特性,并不是其他作家能够代替的。当然模仿作家写作要模仿作家的代表作,而不被人们看重的作品或自认为不好的作品就不要模仿了,以免误入歧途。有的作家创作态度不认真,总是用戏笔为之,甚至写出一些打油诗,以至于让读者误认为那样的诗就是好诗,其实只不过是“老干体”的翻版,根本就不算诗。

初学写作者的误区

展开全文

尤其是一些作家进入老年之后喜欢写古体诗词,而读者以为他们写的古体诗词就是好的东西,也要模仿着来写,就一定会误入歧途。因为老作家写古体诗词,没几个写得好的,大多叙事抒情,意思点到为止,却没有古代诗人、词人写的好。甚至有的弄成大白话,写成打油诗,也就没什么意思了。读者模仿作家的作品,要模仿他们的语言风格,模仿他们的思路,进入他们的思想状态,进一步扩展延伸,而不是受到作家思想的限制。一些作家写的游戏之作就不值得模仿了,以免发表不了。作家大多有文名,写一些游戏之作,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发表,因为他们可以“文责自负”。倘若初学写作者模仿作家的游戏之作,就一篇也发表不了,因为初学写作者不能“文责自负”,写的文章质量也不好,又没有名气,报刊才不会给他们发表呢。那么初学写作者自己摸索着写行不行?

当然行,但认知系统要开放,要不断阅读,在阅读中有所领悟。可以做到“不动笔墨不读书”,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所感悟,就要立刻记录下来,甚至要把这种感悟延伸开去,写成一篇颇具特色的文章。写成之后要反复修改,一方面要验证内容是否和别人的文章重合,另一方面要考虑语言特征,带有鲜明语言个性,而且不能出现错别字和错句子。当然结构要完整,有必要的修辞和表现手法,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,也就是有一定的意义,而不能无病呻吟,更不能只是堆砌华丽的辞藻,而没有什么内容。读者要在阅读中丰富认知,在不断写作中进行探索,阅读和写作相得益彰,而且阅读量一定要大,写的内容要少一些。

初学写作者的误区

黄遵宪说:“我手写我口,古岂能拘牵?”有思想就要表达出来,而且要用独特的语言,恰当地表达。即便写成了大白话,表达深刻的思想,也仍然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。写作贵在真诚,而不是用华丽的词藻掩饰思想的虚弱,更不是借用名气随便乱写,招摇撞骗。初学写作者,要敢于袒露心迹,要用真诚的态度来写作,就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,说真话,抒真情,做真人,才不至于踏入模仿以及自己胡乱写作的误区,不至于被权力和资本以及虚伪的道德绑架……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