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电厂商的“一锤子买卖”彻底完蛋了
一锤子买卖,是过去30多年,很多家电厂商最喜欢的交易方式,也是最简洁高效的生意模式。但是,从去年开始,很多家电厂商的“一锤子买卖”交易手段,在市场上遭遇“滑铁卢”,彻底完蛋了。
华辛 撰写
这两年来,很多家电企业和商家,在一线市场上的“生意惨淡,卖货不赚钱,以及竞争白热化”等诸多遭遇。特别是最近一年多来,很多家电厂商频频打出“低价牌”,也抢不到用户、卖不动货,生意直接遭遇了冰冻,很多家电人选择了躺平。
这一现象,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家电市场整体的“供过于求”,特别是产能过剩造成的一线消费抢夺激烈和白热化,是公认的原因。但是,在家电圈看来,最直接的原因,还是很多家电厂商习惯了几十年的“一锤子买卖”交易模式,遭遇了经营的天花板。
一方面,主流消费的升级,对于家电产品的需求,已经完成了从无到有的普及之后,正在上演一场“从有到优”的跨越。这就意味着,很多用户对于家电的需求,不只是价格便宜,还要服务好、品牌大,以及技术优,卖点多等。
这也就要求家电企业,以及商家,在家电产品卖出去之后,不能只做“甩手掌柜”啥也不管了。必须要帮助用户盯安装的时间进度,盯安装过程中的设计、排管等细节,还要教会用户的智能产品使用操作。甚至提前掌握产品的运行状态,万一发生故障可以主动、提前解决,将大事化小、小事化了。
也就是说,家电卖出去,成交了。对于家电厂商来说,这不是结束,而是新一轮的商业交易开启。所以,家电厂商不能只满足了出货,还要具备服务用户、经营用户、刺激用户需求的综合能力,以及相应的营销服务体系。真正让用户在购买商品之后,体验并享受产品的过程中,认识到家电产品之外的技术、服务等差异化价值和性能。从而培养用户为“好产品、新科技、好服务”买单的能力和意识。最终才能在家电行业开启一轮拼技术、卷差异化好产品的新通道。
另一方面,家电厂商现在有能力、体系,以及组织架构,无法支撑在一线市场上直接面对用户进行“精细化经营和个性化服务”能力的落地和实施。简单来说,很多家电厂商连自有的售后服务体系都没有建立,多数采用第三方外包,还有的根本没有服务体系和网络,找不到用户也无法与用户建立持续性的交互和沟通关系。
大量的家电经销商们,同样也没有服务团队和服务能力,用户家中的家电坏了根本无法提供及时、快速的维修服务,要么依靠家电工厂的服务体系,要么就是直接推掉用户让他们联系工厂,最终引发了很多消费者的困扰和抱怨:家电坏了没人修,要么是维修时间太长。
很多家电企业,这些年一直在降低包括安装费在内的各项服务费用结算标准,这也造成了很多用户遭遇了售后服务过程的“乱收费、多收费”,以及“小病大修”和“无病乱修”等情况。同时,很多家电企业和商家,一直认为用户的服务需求就是“包袱”和“累赘”,对于用户的服务需求要么拖延不解决,要么是直接推掉不解决。
所以,这些年来,很多家电企业,以及经销商,在长达数十年的市场竞争中,并不热爱市场,也不喜欢用户,只是想着可以找到一种手段和方法“快速出货、快速赚钱”,最终实现经营价值的快速变现。
如今,在市场下行、需求多变的通道中,很多家电厂商却发现:继续向渠道的商家客户压货,完全就是一条死路了,因为渠道商家的货也卖不动。下一步,家电业必须要通过厂商的联手去寻找用户,抓住用户需求,实现用户价值的创造和落地,想办法变“一锤子买卖”为“持续性交易”。快速找到方向、明确思路,才是唯一的正道和大道。
平时不烧香,临时抱佛脚。今年开始,越来越多的家电厂商深刻认识到,现在就算临时加大对用户和市场的投入,讨好用户、迎合用户,也很难快速见效,并实现勤进快销。毕竟,用户的感情培养、用户的认知建立,需要的不只是资源的投入,还有时间与空间的日积月累。
转自:家电圈
评论